来自建筑师。2004年,绩溪基督教会得到了温州教会同工的帮助,在绩溪县东南郊外的芷源村购买了一处老丝绸厂房,经过简单的改造后,这里成为绩溪县教会第一个用于礼拜的圣所。由于资金有限,房屋始终未得到完整修复,多年以来已成危房,但教会的信徒人数依然不断增加。十年后的2013年,教会决定将危房拆除,新建一座教堂,信徒得此消息,积极奉献,终于启动了教堂的重建工作。
建筑的场地略显局促,北面紧邻一处小山坡,西面邻村道,东面与农户家只有一墙之隔,唯有南面是比较开敞的山丘,上面遍布农田,更远处便是绩溪绵延不断的山脉。基地的形状也因为与民房毗邻而呈不规则。由于绩溪地处传统徽州地区(徽州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新教堂如何保持自身的宗教性又能顺应地域文脉,同时能满足教会提出的“未来能容纳千人的礼拜堂也能为老人提供住宿”的功能,而建设资金又受到严格限制,诸多现实问题都增加了教堂设计与建造的困难程度。
新的建筑采取随形就势的方法,靠近东侧的方地设置礼拜堂,西侧的狭长土地设置老年人公寓,为了连接两栋建筑,在楼间利用现状坡地安排了回环的坡道与空中连桥。礼拜的人群可以从院落沿坡道回转上升,抵达主礼拜堂入口。
礼拜堂建筑采用方形中心对称平面,落于地面台基之上,与所在场地高度契合。主体建筑由四角的三角形平面与位于中心的方形平面组成,三角形平面既容纳空间也为教堂主体提供结构,解决了诸如中心对称礼仪空间、大跨度无柱礼堂空间,小型冥想空间、阅览休息空间、疏散空间等需求,划分出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空间秩序。
建筑主体两层,一层为小型礼拜室、唱诗班、灵修祈祷室、办公室等, 二层为礼拜堂主厅,建筑的基座则容纳停车和一些设备用房。礼拜堂主厅通过屋面70厘米的高低落差引入自然光线,环状天光不但勾勒出具有中心统摄力的清水混凝土屋盖,也强化出中心与四边的尺度差异,状如徽州民居厅堂空间。内部空间结构真实反映到外部,表现为四个三角柱体与一个中心方体相互支撑,充满原始般的力量感。
坚实的建筑本体如何在低造价限制中体现更温情的人文关怀,对于建筑师来讲是一个挑战。我们认为建筑本身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活的建筑应该如生命一般具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并留有时间流逝的痕迹。因此我们的设计在人可以触摸的地方如外墙、门窗、椅子和十字架等,运用有生命力的木材进行设计,它将给建筑带来自然的痕迹。另外,建筑四个三角形洞口开窗也各有意义:西侧主坛背景墙留有倒V光缝,白色磨砂玻璃过滤了遭杂的外部环境,引入单纯的光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变幻的色彩。南北两侧木墙距地面80cm处设置水平长窗,它是建筑的眼睛,人的视线透过窗景,观赏教堂周围的山水民居,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东侧为教堂主入口,木墙内设一道高大厚重木门,门外则是通往老人居所的连桥及休息亭,透过这扇大门,礼拜的人们可以聆听外面世界的声音。建筑外观保持简朴特征,墙面敷以防水涂料,这也是徽州民居普遍的做法,色彩则选用与场地周围红色土壤接近的暗红色,强调出建筑的自然属性。诸多细节设计暗示出绩溪教堂从神性到人性的温情关怀,在低成本限制下,这些略显简朴的表达成为现代建筑语境下地域建筑自身的一种语言,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它不求形式上的盲从,而是以实际使用的人为核心,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强调建立建筑与人的微观纽带,同时在建筑学语言的设计背景下从材料和空间着手触发人群的场所回忆与瞬时情感。